他致力于用科技守護祖國糧食安全,為攻克水稻“頑癥”嘔心瀝血。他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上?!白蠲揽萍脊ぷ髡摺?、“工人先鋒號”,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他40年如一日,“一腳前沿,一腳田間”。其研究成果多次在《科學》、《細胞》、《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并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他將歷時多年研發的抗病基因無償提供給育種專家,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他是何祖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植物病理學家。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了水稻“頑癥”——稻瘟病的研究。本世紀初,他響應中科院號召回到祖國,投身于作物抗病育種前沿理論與核心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科技項目1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四季輾轉、尋跡病源,他踏遍全國20多個“病圃”做實驗
春耕秋收,四季輪回。何祖華的心里始終牽掛著一個“全國水稻生物鐘”,從當年4月在杭州播種,7月到廈門做翻秋,11月轉到海南南繁,到如今上海-海南基地輪回,他的步履從未停息。
山區病菌多,他常年深入山區“病圃”觀察水稻發病情況,草帽與雙肩包成了他的工作標配。無論是綠皮火車轉輪船、長途汽車轉三輪車,還是在農藥倉庫打地鋪、在基地劈柴火,他都以苦為樂,堅持不懈。憑借協同育人、獎掖后學的師德師風,他多次被評選為“中科院優秀導師”。
久久為功、突破自我,他在冷板凳上鑄就水稻“抗癌”屏障
何祖華敢于啃“硬骨頭”,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做實、做強農業科技,為水稻提供“抗癌”屏障,在作物廣譜抗病機制、高抗與高產耦合的育種理論與應用領域引領國際前沿。
2017年,《科學》發表其團隊成果——廣譜持久抗稻瘟病的機制;2021年,《細胞》發表團隊新成果——發現抗不同病害的超級水稻基因;2022年,《自然》發表團隊關于植物免疫代謝策略——稻瘟病化學“防護墻”。這些期刊的主要子刊也發表了多篇團隊的文章,有4篇封面文章,8篇高引或熱點論文,獲得了國際領域的話語權。
目標導向、注重應用,他挖掘抗病新基因已推廣逾3500萬畝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何祖華將基礎研究和農業問題緊密結合,著力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迄今為止,團隊挖掘的廣譜抗病基因Pigm已被袁隆平農業高科、荃銀高科等40多家單位應用于育種并審定多個新品種,抗病新品種已累計推廣超3500萬畝,助力實現巨大經濟與社會效益,被視為基礎研究和應用需求密切結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