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光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中科院藏東南站站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1-2001年,在蘭州大學獲得自然地理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1-2004年,在中科院寒旱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青藏高原所工作,期間前往德國馬普學會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伯德極地研究中心進行短期訪問研究。
他長期從事青藏高原高海拔冰芯氣候記錄和冰川變化研究,近期重點開展了青藏高原冰川快速變化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影響和冰川災害應對的科學考察。曾隨隊在古里雅冰帽成功獲取了青藏高原上厚度最大(309米)、年齡最老(老于末次冰期)的冰芯,被《Science》期刊專題報道。通過分析冰芯記錄,他闡明了高海拔雪冰粉塵的理化特征及其空間差異,獲得了粉塵氣候環境效應的關鍵參數,揭示了青藏高原粉塵的來源、傳輸、演化歷史與驅動因子,提高了對亞洲粉塵及其環境效應的認知水平。
從學生到老師,從隊員到隊長,二十多年來,他在青藏科學研究事業中砥礪成長。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正式啟動實施,他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全面深刻理解青藏高原的戰略定位,心系青藏高原“國家事”、勇擔青藏研究“國家責”,從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安全屏障的角度理解和執行冰川科考相關任務,腳踏實地、協力攻堅,為探索解決青藏高原國家戰略需求背后的重大資源環境科技問題而不懈努力。
他克服高寒、低氧、大風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先后組織和參加了20次青藏高原冰芯鉆取工作,鉆取的冰芯總長度累計超過2800米。2015年,中美等六國聯合開展了西昆侖山古里雅冰芯鉆取工作,持續時間76天。作為此次考察的野外隊長,他一直堅守在高海拔營地,負責整個科考隊的日常運行,第一個進入、又是最后一個撤離古里雅無人區。2017年底,他帶隊在阿里地區-29℃的極端條件下,架設完成了阿汝冰川地震儀監測陣列和冰面連續GPS,開展了冰川測厚、物質平衡等觀測工作。2022年5月,在第二次青藏科考“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他隨隊成功鉆取了海拔6500米處東絨布冰川的冰芯。
2011年,被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授予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2020年,獲評“優秀共產黨員”;2022年,以“亞洲水塔變化”研究團隊骨干成員身份,受到中科院首批“科技攻關先鋒團隊”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