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q92yn"></dd>
<button id="q92yn"><object id="q92yn"></object></button>
  • <button id="q92yn"><acronym id="q92yn"></acronym></button>
    <dd id="q92yn"></dd><th id="q92yn"><track id="q92yn"></track></th>
    <tbody id="q92yn"></tbody>

    手機掃描訪問

    首頁 >> 2022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朱敏

    朱敏:探索未知 解釋本源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不僅是哲學上的終極思考,也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命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探索“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在這個方向孜孜探索,不斷攀登科學高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40余載深耕,不斷突破
      1980年,未滿15歲的朱敏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自此開始了他與生命演化研究的不解之緣。首先,他將我國泥盆紀魚化石研究水平推到新的高度。對4億年前早泥盆世斑鱗魚的研究,掀起了學界對硬骨魚類起源研究的熱潮。對早泥盆世肯氏魚研究確立了內鼻孔與魚類后外鼻孔之間的同源關系。他還首次在亞洲發現泥盆紀四足動物,促使學界重新審視四足動物起源與擴散的已有假說。
      長期以來,國內外對有頜脊椎動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泥盆紀,因為這一時期化石材料非常豐富。而志留紀的有頜類卻非常稀少,被認為是有頜類化石的“貧瘠”時代。朱敏長期堅持在我國志留紀地層中尋找魚化石。經過多年不懈探索,在云南曲靖志留紀晚期地層首先取得突破,2009年、2013年、2016年,朱敏在《自然》和《科學》雜志分別報道了最早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聯結了硬骨魚和盾皮魚兩大類群的初始全頜魚和填補頜演化空缺的長吻麒麟魚。其中初始全頜魚被譽為“過去百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之一”。
      勇于挑戰未知,再創記錄
      在此基礎上,朱敏將目光投射到更久遠、更富挑戰性的志留紀早期地層。過去在整個古生物學史上,還沒有人發現過志留紀早期有頜魚類的確切蹤跡。在踏遍我國志留紀地層可能含魚的兩百多個地點之后,朱敏終于發現“貴州石阡化石庫”和“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填補了這一重大空白。相關4篇論文以封面形式于2022年9月28日同期發表在《自然》雜志,受到學界和媒體很大關注,四篇論文的社會影響力指數(Altmetric)在發表一個月后已分別達到1972、1857、1839和624?!蹲匀弧冯s志同期評述稱:“一個令人振奮的早期有頜類演化研究新時代已經到來,而我們正處在它的起點?!眹H古脊椎動物學會前主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教授約翰·朗撰文稱:“這四篇論文撼動了演化之樹”。
      腳踏實地,謙遜治學
      朱敏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獎項;2013年,朱敏領銜完成的“硬骨魚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面對各種榮譽和獎項,朱敏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的作風,不忘科學研究的初心和本源。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對科學家而言,如果你的發現和觀察,能夠給整個人類的知識體系留下一筆,我覺得這輩子就沒白過?!?/div>